税收政策的地位 税收政策的地位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税收政策的地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税收政策的地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每年公务员考试招税务局的人都招那么多呢?你们知道吗?
2018年起,合并后的税务局成为中央直属机构人员最多的系统,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均设有税务机构。现在职人员70多万,加上非在编人员,号称百万大军。每年都有退休、辞职、离职等减员情况发生,所以每年均在招录人员,由于基数大,故成招录大户。由于招录人数多、招录就职地点遍布全国、招录专业范围广,每年吸引很多人报考。
有人说过,10个公考人里就有6个要考税务局,这话一点也不假。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一,所以国家税务系统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0万公务员,税务局就要占接近100万左右。
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国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税收承担着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我国每年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税收,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考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其招录的人数也非常多。
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税局会招许多人,是基层国税工作的需要,也是国税工作人员自然减员多补充的需要。
税务局单位是遍布全国各地的,那么税务局公务员的薪资待遇,自然也是跟着地区走的。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税务局公务员工资是非常高的,普遍在20-30万左右;次一点的,像成都、重庆能够达到12-18万;如果是中西部一下区县税务局,一年可能就7-10万,每个月实际到手收入只有4000左右,还有年终奖,平常有车补,电话补助,出差补助,误餐补助。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1.一个重要原因税务系统是垂直管理,招考录用人数是全国税务系统的总招生人数。因为税务系统公务员本身就很多,有总局、省和直辖市级税务局、地市税务局、县区级税务局、基层税务所。每个基层单位即使每年招一个人都是不小的数字。税务系统对外号称百万税务大军,可能是目前公务员系统人数仅一次于公安系统的政府部门,正常新老更替就是不小的数字。
2.税务系统人员本身的新老更替进入高峰期。80年代初税务系统公务员进入比较多,目前已陆续开始退休,需要补充更替。
3.税务系统承担的税费职责量在继续增大,大量非税收入纳入税务机关征收范围,无形中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同时市场主体数量随着经济发展每年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会增加税务机关的工作量。虽然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提升大大提升了税收征管效率,但是征管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无形增加工作量。
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税务系统成了公务员招考大户。
税务部门历年都是国考中的招录大户,招录数量基本上占国考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即便是在机构改革的2018年,尽管当时很多人担心合并后会造成招录人数骤减,但2019年招录数据也占到了42%,
税务局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部门,现在也正是新老更替进入高峰期,80年代初扩招的那批人目前已陆续开始退休,抛开新老更替等客观因素不谈的话,或许从以下几个方面也能一探究竟。
一、垂直管理岗位多。税务系统招录人员较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垂直管理部门,税务系统对外号称百万税务大军,从国家税务总局到省税务局、地市税务局、县级税务局,每一个层级都需要工作人员。从目前招考录用来看,基本上只有县级税务部门设置岗位,但全国近3000个县,每个基层单位即使每年招录个位数,那总量也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二、报考专业限制宽。一个税务局的朋友曾说:“如果你在其他单位找不到可以报名的专业,那么你来税务系统一定可以得偿所愿,一定有适合你的岗位。”现实也的确如此。相对于省考很多岗位限制具体专业名称,比如会计学,汉语言文学。税务局在国考招录时一般都是按大类限制报考岗位专业,比如经济学类、计算机类、法学类,这样完全没有岗位可报的专业相对很少,招录人数最多的十大类专业,几乎每一类都符合报考条件,这么一来,报考基数就相对很大。
三、应届生体量大。国家大力保证应届生就业,应届生岗位在国考的岗位中,占比高达60%左右,税务系统几乎超过一半以上岗位,都限制了应届生身份。加之近几年疫情大环境影响,应届生毕业后选择考公的人数倍增,每年国考招录2万多人,中央党群才招几百号人,绝大多数岗位都是分配在税务、海关、公安、海事等大系统,而且相对于在职人员,应届生复习时间整块,即使不限制身份,应届生在竞争中相对优势很大。
四、税费职责在增加。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社保、土地出让金等大量非税收入纳入税务机关征收范围,无形中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同时市场主体数量随着经济发展每年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工作量。虽然税收征管信息化大大提升了税收征管效率,但归根到底活都需要人来干,因此每年只能大量招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节奏和压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税收政策的地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税收政策的地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