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八师税收政策 兵团有税收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兵团八师税收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兵团八师税收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周分封制国运800年,而后历代主推郡县制很少超过300年,这其中有关系吗?
周朝依靠分封制享受了800年的国运,这就是一个谬论。
为何这样说呐?周朝的历史起于公元前1046年,灭亡于公元前256年,经历了32代人,37个王,享国791年,也没有达到800年。
一般情况下,周朝被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起于公元前1046年,至于公元前771年;东周起于公元前770年,至于公元前256年;东周又划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春秋时代起于公元前770年,至于公元前476年,战国时代起于公元前475年,至于公元前221年。东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时间差,差别是春秋战国多了35年,截止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东周这个概念,一般都不提起了,而是称作春秋、战国,史学界和大众都接受这一概念。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更能准确的表现那个时代特色。
其实周朝的分封制真正起作用的时期也不超过300年,也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西周,只有275年。对比一下,唐朝享国289年、宋朝享国319年、明朝享国276年、清朝享国276年(一说268年,一说296年),如此看来分封制的周朝的国运和推行郡县制王朝差不多。(春秋初期的周国,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以后逐步缩小)
为何说周朝分封制只享国275年呐?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宗主国的权力降低了很多,只有一个周王的名头,封地也逐渐缩小,对诸侯的控制力几乎为零,基本上连一个稍强的诸侯国都不算了!周王真正享受了分封制的权益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消失了。
楚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征伐陆浑戎时,他就曾经想直接消灭了周天子的封国。为何最终他没有下手呐?周朝王室之所以能够延续,主要依赖于以下两大理论的支撑:
第一,相互制约理论。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诸侯国都强盛一时,但谁也没有能力完全消灭谁,这些较强的诸侯国之间互相制约。这时的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谁灭了周国,就是想取而代之,会群起而攻之,属于第二个灭亡的国家。
第二,周王无用论。
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封地、权力、军队都大为缩减。对那些较强的诸侯国来说已经毫无用处,威胁不大,即使推翻了也没有多少好处。同时也有可能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共同针对。
谢谢邀请,谈点看法。
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很值得研究。
其实周朝的分封制,实质上并没有800年,统一的周朝,即西周王朝的国祚也没超过300年,约280年左右。所谓东周实质天下已大乱,称为春秋战国,已不是一个分封制的统一国家。
再看西周的历史,从文武周公统一天下,经过成康之治的鼎盛,到昭王穆王时代,已王道微缺,其后一代不如一代,直到亡国。与后世的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兴盛灭亡,轨迹如出一辙。不同点是分封制只有西周王朝一朝,秦以后的封建制延续了许多朝。(商朝不是分封是册封,与周不同)
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古代王朝国家都存在一个怪圈。打江山的时候,君王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帮他打江山,都不会吝啬官爵、土地和银钱,都会用这些东西,对部下进行大肆分封,当然也同时会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大肆分封。但是国家建立以后,他又会拼命打击这些分封的诸侯,对他们进行削藩。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就算是那些原先分封的同姓藩王们,由于血缘关系已经比较淡薄了,君王们依然会对他们进行削藩,而且孜孜不倦,而且一削到底。
为什么古代君王们这么热衷于削藩?就是因为,这些君王们知道,不削藩,藩王们就会对国家构成威胁。因为谁都想当皇帝,因此,只要谁有稍微强盛一点的力量,他们都会造反,发动战争,给国家带来灾难。闹不好还会推翻君王的统治。
这个道理,相信不只是古代君王,就是现在的我们,也谁都明白。
但奇怪的是,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它前后存在了800多年。而后世的那些王朝不断削藩,却都很少有超过300年的。秦朝削藩最厉害,一个藩王都没有分封,它却只有十多年就灭亡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说,削藩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好事吗?
说“削藩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句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其实涉及到一个独裁和平权的问题。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都是应该享受做人的基本权利的,这句话在现代社会,是被大家所普遍认可的。不过在古代肯定是行不通的。古代是阶级社会,整个社会秩序,就建立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之上。只有确保了这个秩序,整个社会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一般的老百姓,也和那些官员乡绅一样,享受同样的权力,古代社会就不再是阶级社会了。
但是,虽然说被统治阶级,肯定不能和统治阶级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力,但是,如果同样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也是极为不平等,内部自然就会发生很大的矛盾。
本来嘛,打江山的时候,大家都在拼命,都是在刀口上舔血,为什么打下江山后,皇帝能够无限享受成果,而其他功臣们却不但不能享受到这样的成果,甚至连生存的权力都不能得到保障呢?
还有,本来就是同父甚至同父同母的兄弟,为什么嫡长子能够成为太子,能当天子,权力无边,而其他儿子不但不能享受到这样的权利,而且依然可能生命都得不到安全保障呢?
周朝的管理方式是【理治】,见记录于论语的三人行中。
周朝初期的分封只为拓荒与繁衍,在分部势力弱于总部之前还能进行以总部为中心的理治,但分部势力超越总部后就不再存在以总部为中心的理治,而是各分部以自己为中心的理治,周朝的共主制名存实亡,合后期的周朝,名存八百年而已。
后世郡县制,流官制,防分部大于总部,但也因流官而扎根不够,根松易垮,能近三百年也不错了。
周朝分封,官扎而不流,如榕树到处扎根,能成就最宽阔的树,只是营养分散,成不了最高的树。
后世郡县流官,任由上出,营养集中,能成就更高的树,但扎根面不广,根不牢,易倒。
想要长久,只有既扎又流。扎根深必须主在,能流动的只有其他人才。现代公司形式恰恰如此,譬如格力的董明珠女士,就感叹自己公司已经成了人才培训中心了,人才培养速度差点跟不上人才的流动速度。
只要董女士在,格力中心思想不会变,能延续,否则一朝班子一期人,能否延续很难说。
对于总部来说,只要分部老总不动,就是扎根深;只要其他人才流动,人才性质的营养终究是归总部调动,不存在周朝后期分部强于总部的现象。
动与不动也是相对的。
如同俄罗斯提拔了普金,前任就可以动了。
哈哈,正如你所说,周朝真正有王制基础的也就300年不到吧,西周!东周的王权到后面基本就没有了。可能300年就是个劫数!好像后朝,即使再强大的,都到这个节骨眼就结束了。
春秋争霸,战国变法,谁才是变法第一人?为什么?
河伯娶媳妇的事,没有人敢再提了!但是,西门豹的功绩远远不是把几个巫婆、弟子,三老抛到河中那么简单!
魏文侯常听到一些官吏告发西门豹的意见,说邺县官仓无存粮,钱库无金银,部队缺少装备,西门豹把邺县治得一塌糊涂。魏文侯到邺县视察时,就一些官吏告发西门豹的问题责问西门豹,并说若西门豹回答不出理由,就要治他的罪。
西门豹说:“王者使人民富裕,霸者使军队强盛,亡国之君使国库充盈。邺县官仓无粮,因为粮食积储在人民手中;金库无银,因为银钱都在人民衣兜里;😄!👍!
武库无兵器,因为邺县人人皆兵,武器都在人民手中。大王若不信,让我上楼敲敲鼓,看看邺县钱粮兵器如何?”
西门豹上楼,第一阵鼓声之后,邺县百姓披盔带甲,手执兵器,迅速集合到楼下;第二阵鼓声之后,另一批百姓用车装着粮草集合到楼下。
魏文侯知道了西门豹的政绩,龙颜大悦,请西门豹停止演习,西门豹不同意说:“民可信不可欺。好不容易与他们建立了信约,今天既然把他们集合起来了,如果随意解散,老百姓就会有被受骗之辱。
西门豹“诚信于民”的思想和行动在今天对我们仍有深刻的启迪作用。俗话说:“一诺千金”、“人若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守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人民言而有信,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对人民不讲信用,言而无信,朝令夕改,就会使人民无所适从,人民就会产生被欺诈的反感和埋怨心理,我们就会丧失人民的支持,甚至遭到人民的反对。
商鞅:你是在说我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百花争鸣的年代,那个年代,各种思想激流勇进,相互碰撞,那个年代是历史上思想璀璨的时代,战乱的年代各大诸侯国变法图强,都想成为“千古一帝”,变法中的佼佼者当属商鞅。
舌战群儒、立木为信,秦孝公的“高级人才引进计划”战略很成功。
那些年,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国力倍增,秦国因此丢失了河西之地,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眼看着大家都在变法,柔弱的秦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也就是那一年,秦孝公签署了“高级人才引进计划”,商鞅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开第一次改革大会,商鞅舌战群儒,旧贵族代表哑口无言,就这样,商鞅走向了秦国的政治舞台的中央,然而商鞅却不知道,这一切却只是报复前的忍让。
只管大刀阔斧的干,两次变法为秦开“帝业之基”。
正如汉代王充的那句话:“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在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先后实行:井田制、县制、二十等爵制度,那一年,当齐楚还在为了争夺土地大打出手的时候,秦国上下悄然发生了翻天巨变,谁也不曾想,这一变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
“惨遭车裂”,历史的变法者终不能善终?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商鞅就这样成了旧贵族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都说亲官上任三把火,可是秦惠文王把火留给了商鞅,兵败身死,惨遭车裂,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历史上变法的那些人,有多少能安然无恙的走到生命的尽头!
根据《史记》中记载,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或许是看到了未来的路,秦惠文王车裂商鞅后并没有废除变法,而是继续施行,也就这样,秦国终于走出了河西之地,走向了中原的政治舞台,不知为何,“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何不曾记起这位为他铺平道路的人儿!
商鞅,主要是秦在献公的时候就着手培养新兴地主势力,到了孝公的时候,已经完全从奴隶制迈入封建制,王权也是得到加强。商鞅在此基础上进行变法是事半功倍,在处死了几千奴隶主以后,守旧势力再也无法掀起波澜。其他诸侯国搞改革也要迁都才能搞定,而孝公和商鞅无需多此一举,这些都在献公的时候就完成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改革时期。
- 各大诸侯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称霸一方的目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得到了相当大的收益。
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
一、推行“尽地力之教”。
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并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植树种桑,多种瓜果蔬菜。目的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除此之外,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并且将土地买卖合法化。李悝还派人测量土地的量产,根据不同的量产标准,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这样一来,鼓励了百姓们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二、在军事上,实行考核法。
对军队士兵进行各方面的考核,对于优秀者会给予奖励,激发士兵的积极性,实行科学性的军队编排,根据士兵们擅长的领域对他们进行军队的划分,这样一来,每位士兵都能发挥他们作战的优势之处,大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并通过武卒制度的确立,魏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说法。
三、在政治上,除了世袭制度任用贤能,对官员不能依靠世袭。
应该根据个人能了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除此之外,将旧贵族的世袭俸禄取消了,他用这笔钱为魏国广纳贤才,向各国招纳贤才,使魏文侯统治时期的魏国有了英才荟萃的局面。
在法律上,李悝著有《法经》一书,将里面的法律具体化,然后制成法律法令用于国家的各个方面,这一做法保障了国家治理的有法可依,推动了国家法治化进程。
魏国成为战国时期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让魏国雄霸天下,李悝变法使魏国在方方面面有了彻底的革新,它提高了魏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他国变法的典范,继李悝变法以后,各国纷纷效仿,中原各诸侯国的实力全部上升了一大个档次,从此也拉开了战国的序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兵团八师税收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兵团八师税收政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