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的税收政策 明宣宗的税收政策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宣宗的税收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宣宗的税收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宣、仁两位皇帝为何要实行收缩政策?放弃安南,奴儿干都司等一大片固有领土?
在明朝初年的历史上,相对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南征北战而言,明仁宗和明宣宗父子二人的统治就显得低调的多了,这里所说的低调指的不是说他们的统治不出色,而是说他们的的统治政策没有朱棣那么亢进。朱棣在其统治期间发动了多场战争,南下北上,开疆拓土,为驱逐残元势力、为巩固开拓明朝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与此同时,连年的大动干戈,劳师动众,也让明朝政府担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驾崩,明仁宗和后来登基的明宣宗因为国力等原因放弃了成祖时期的扩张政策,转而实行了全面的收缩,并先后放弃了奴尔干都司和安南地区的统治。
奴尔干都司位于今天的辽宁以北,吉林、黑龙江全境以及俄罗斯外兴安岭地区、滨海边疆区、以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区域,这片区域在元朝时曾是元朝的辽阳行省辖地,元朝作为中央政权倒台后撤往塞北草原,但仍然有效控制着辽阳行省的广大地区,后来随着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帝王几十年的用兵,北元政府控制下的前辽阳行省逐渐被明朝占有,该区域内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自古以来并非传统汉族人居住生活的区域,所以明朝在征服该区域后请没有对其像中原那样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只是设置了军事机构,也就是奴尔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实行军政合一,其性质颇为类似建国后的新疆建设兵团,一边防护祖国,一边备战边疆。奴儿干都司设立后,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成祖驾崩后,仁宗继位,仁宗享国仅一载,随后宣宗继位,宣宗即位后,逐步废止了奴儿干都司。明宣宗为何放弃奴尔干都司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1、明宣宗认为奴尔干都司统辖的广大区域为苦寒之地,不仅人口稀少,还不利于发展耕作等农业生产,类似于鸡肋。不仅不能为国家的发展带来利益,还要每年耗费钱粮军饷派兵把守,浪费了很多财力物力。
2、此时退到草原的残元势力已经陷入分裂,鞑靼和瓦剌相互之间陷入争斗,无暇顾及南下侵扰明朝,明朝北境压力减弱。所以,朱瞻基认为以军事为目的的奴儿干都司,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就失去了意义。
3、明宣宗认为明朝应该休养生息,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放弃一些浪费钱财的地方。而奴尔干都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放弃的。
安南即是现在的越南,其原本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区域,但是在宋朝时,越南从中国独立出去,到了明成祖时,越南已经独立于中国之外近400年了,明成祖时,越南发生内乱,明朝政府应越南陈朝王室后人邀请平定内乱,在内乱平定后,明朝并未直接撤出越南境内,而是直接在其境内设置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对其进行直接统治。但是到了宣宗时期,明宣宗果断的放弃了明朝已经统治了二十余年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官吏及军队全部撤出,越南(安南)随即再次独立。明宣宗废止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明朝在越南的统治不得人心,遭受普遍抵制:由于越南独立与中国之外已经40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越南当地人对明朝政府没有所谓的认同感,明朝对越南的统治被越南人认为是侵略,是占领。更为致命的是,明朝派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皆为贪官污吏,他们在当地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导致其统治在当地造之激烈反抗。
2、明朝为了维系在越南的统治,耗资巨大:由于当地人民对明朝统治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反抗,导致明朝政府不断向其境内派驻更多的军队进行征剿,这不仅使明朝军队伤亡惨重,也耗费了明朝政府巨大的财政支出,而越南人却越战越勇,明朝始终没有在军事上取得彻底的胜利,反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明宣宗“弃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长期的和致命的。这一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同时,明朝失去了安南意味着失去了西洋,这一点恐怕是朱瞻基也没有料到的。相对于放弃安南,奴尔干都司的撤销更为致命,因为撤销奴儿干都司,蒙元残余势力再度崛起,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成为蒙古军兵的俘虏。并且,明朝政府让女真部落经营东北,最终导致了建州女真的崛起,最终夺取了明朝江山。
因为在经过了明成祖的好大喜功之后,大明的国库已经非常疲惫了,此时的明政府,需要的不是扩充疆土,而是休养生息。
成祖皇帝时期,为了征讨蒙古、平定越南,明军可以说是花费了巨大的财富。军队的钱由政府出(成祖的时候,国家的主要兵力就已经是募兵了),而政府的钱则是要靠百姓的赋税。为了维系战争的进度和规模,政府往往要提高赋税来维持军队开销,但这样一来,百姓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艰辛,一旦有个天灾之类的,那老百姓基本上就要破产了。因此在成祖皇帝时期,大明的流民很多,起义军也不少,其中还有个最著名的唐赛儿起义。
打天下要钱,治理天下也要钱。对于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和安南这些地方,实在是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那时候东北人少树多冷的一批,你要这地方能干嘛?如果说是为了皮草,只要控制住当地的渔猎部落就够了,没必要派遣军队还专门驻守。西藏当时地高交通不便,大明政府对于藏传佛教也没啥兴趣,要了也没用。至于安南,那地方你强行用武力征服,然后当地人表示并不服,没事还得给你捅个乱子,然后交通非常糟糕,派兵去镇压还不好走,收税收不起来,留着除了耗国力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所以从当时来看,仁宗所做的从大局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当时大明的财政几近崩溃,东南地区因为重赋税逃离户籍的农民不在少数,宝钞作为当时大明唯一的货币又迅速贬值(大明早期是不认白银作为货币的),明宣宗迫不得已只得宣布政府允许用白银来代替粮食作为税收被上缴。如果再去花费额外额钱去管理这些无人区,那大明差不多就可以提前倒闭了。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大明的开中法在宣德年间已经几近崩溃了。原本开中法是通过对盐的掌控来维持政府的工程开销和边境开发,政府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但是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收入不足之后,就会加大灶户的负担,最后灶户不堪重负纷纷逃籍,成为了社会动荡的因素。而失去了开中法的支持,明政府就难以再继续维系对边境无人区的控制,只能选择放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宣宗的税收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宣宗的税收政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