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 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分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应纳税所得额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
关键是要理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的原因。本题中由于税法与会计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个差异会在未来某一期间转回,也就是说当期所得税按税法调整后的会计利润计算缴纳,与会计利润计算出的所得税产生的差异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未来某一期间当税法折旧小于会计折旧时,这个差异才会逐期转回并计入应交所得税金额中。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1000*25%=250(在不存在永久性差异时=会计利润*25%) 贷:应交税费--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25%=900*25%=225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差异发生额*25%=100*25%=25 当应纳税暂时差异转回时 借: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在不存在永久性差异时=会计利润*25%) 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应交税费--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税*25%
可以这样理解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表示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当年不能从应纳税所得税额中扣除,但在以后某一个年度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019年计提坏账准备100万,这100万坏账准备对应资产减值损失因为没有实际发生,税法是不允许从应应纳税所得额扣除。假如坏账损失在以后年度发生了,发生年度是可以扣除的,100万坏账损失就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9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中有50万在2020年因欠款方破产无法收回,会计在处理的时候并不会减少2020的利润总额,而是冲减坏账准备,实际计算纳税所得额时,需要从利润总额中减掉50万实际发生了坏账损失。
希望对您有用!
观点1:应纳税所得额不仅仅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有关,还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有关;
观点2:可抵扣或者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是因为会计和税法规定的不同产生的;
观点3: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是基于会计报表的利润+调整事项去计算的;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纳税人在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所有应税收入减除在该纳税期间依法允许减除的各种支出后的余额,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税依据。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下图2019年CPA会计教材内容:调整事项1是永久性差异;调整事项2是暂时性差异(可抵扣、应纳税)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简单来讲就是当期未交,未来要缴纳的,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未能扣除,未来可以抵扣的部分,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假设一个企业买了一只股票,放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失的金融资产,买入的时候10元一股,买了1000股。
税务专硕和会计专硕怎么取舍?
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很专业的回答你。我的专业是会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毕业。毕业后就分配到了税务局,在税务局工作了近20年。之后离职到企业做行政副总,分管财务,人事,法务和行政办公。
一个不懂得税务的财会人员是没有办法做好财务工作的。同样一个不懂得财务会计知识的人,也无法做好税务工作。就算是会计师中高级职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里也是同时包含财务和税务,甚至经济法的相关内容。
只能说在企业做一个财务人员,关注的是整个账薄体系建立得是否合理,是否方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么以财务管理的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减少经营风险。税收筹划只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个方面。
而站在税务的角度,是以企业财务的合规性为主导。考察的是企业自觉申报的能力和对税法的遵循度。税收稽查更是面向具体税种的专业检查。企业的会计处理水平高低不论,只要符合税法的规定,就能满足税务局稽查的要求。税务局并不会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有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人员只要保证提供的数据是真实的,对所涉税款已经进行了足额的缴纳。企业财务应合理处理税会差异。
我们把税务筹划抽出来单独讲,学税务知识的目标,如果是为了帮助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那么就是站在另一个维度来思考问题了。我们可以研究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税负率,对于综合税负控制的比较好的企业,进一步了解他们采取的筹划措施。同时在比较中,分析本企业税务筹划的空间。经过这些实例分析,最终形成自己对于税收筹划的一些基本认识和做法。通过改变交易环节、交易主体或者交易形式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所以说,如果在学习上选择两个专业,其实差别并不大,因为所涉及到的基本课程是一致的。只是学生自己对今后的工作规划,需要你自己做出一个判断,是偏重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是偏重于税收筹划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