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熊老师 税收筹划课程视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税收筹划熊老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税收筹划熊老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商朝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
周武王伐纣,其实是一场不义之战。毕竟周武王是为了报私仇,而且筹划了很多年。而商纣王并不是传说中的庸主。
商纣王不是庸主,最近这些年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可以将他跟另外一位皇帝相提并论,那就是杨广。这两个人的形象几乎是差不多的,都是穷兵黩武,好色贪杯,也都是亡国之君。
当时商朝地方上出现了东夷叛乱,商纣王将主力部队都调往东部平定叛乱去了。那个时候交通不好,也没有比较强悍的通信设施,所以周武王打来的时候,纣王只能选择仓促应战。
不得不佩服那个时候人的诚信,双方约好了选一个地点排兵布阵,也就是牧野,谁赢了谁就是王。结果周武王这边是各国联军,几乎都是他们的精锐部队,而商纣王这边则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人马,主力部队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所以商纣王只能动用一些囚犯、奴隶组成临时军队对抗周武王。周武王大军势如破竹,这些奴隶和囚犯,本身就是讨厌商纣王的,这个时候更加不会为他卖命,所以牧野之战刚开始就等于结束了。
若干奴隶背叛商纣王,所以一天之内商朝大军兵败如山倒。商纣王知道无力回天了,主力大军又没能赶回来,所以他便在朝歌引火自焚了。
其实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但是商纣王不是傻瓜,他早就看出了周文王的野心,因为他在周地十分得人心,所以对他是有提防的。商纣王甚至曾经将周文王姬昌给抓到了朝歌囚禁了起来,还杀掉了他的大儿子伯邑考。
这一切都是周必然要灭商的原因,在周国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商朝上下打点了一番以后,他们才将周文王给救了出来。
周文王回到西岐以后,自然是厉兵秣马,趁着商朝不注意的情况下,不断兼并联合周围服从于商朝的诸侯国。一切都是在通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周文王可不是一天壮大起来的,也不是直接面对商朝的。
周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姬发接过了周的大权,逐渐连起了各路诸侯国的力量,与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一决生死。
周灭商经历了文王、武王两代,最终在牧野周商两军决战,商军主力在征伐东夷,由奴隶组成的军队临阵倒戈,周军一战灭商。因此仅从战场上来讲,画面并不惨烈,惨烈的是后续的政治清洗。牧野一战周王国联军有战车400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加上其它八百诸侯军队,周王国最多有六万联军。商王朝发兵七十万距周,这七十万实有夸大之嫌,史学家认为商军约17万人。这次决战只打了一天多,双方伤亡约两万余人,商军倒戈而击,纣王见大势已去,就自焚而死。
夏、商、周时代战争艺术还不成熟,谋略运用得还十分少,双方一般约定时间和地点,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达到约定地点,列阵而战。说白了就是双方一战决胜负,没有后世战争那么复杂与迂回,交战双方一般不扰民,老百姓也看不到战争,因为战斗一旦开始,一天就结束了!这种战争靠的就是士兵的勇气与训练,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要在战士们精力充沛之时击败敌军才能取得胜利。牧野之战中,周军先派出数百精兵挑战商军,打击了商军的信心,扰动了商军的阵形,然后周武王亲自领军全面出击,商军不敌而后撤,最终商军败亡。
当然战争总是残酷的,牧野之战仅管没有后世那么惨烈,但是也没有儒家说得那么美好,周灭伤还是流血了,还是死了不少的人。周武王取得胜利后,按排人斩杀了妖妇妲己,并先用弓箭射了三箭纣王的尸体;然后用配剑刺纣王尸体;最后用利斧将纣王的首级斩下高挂城楼上。周武王虐待纣王尸体主要是为了表明纣王是他杀死的,这是他的功绩之一。周联军胜利后在朝歌烧杀抢掠,《逸周书·世俘》中记载被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还有一百余名商朝贵族被当作人殉祭祀了周人祖先。周联军还猎杀了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仅在武王名下就被猎杀了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商朝被灭后,周联军兵分四路讨伐商朝其余部队,不少忠于商朝的方国都被周联军消灭了。嬴族的是抗周最激烈的一族,他们在首领蜚廉的带领下顽强的抵抗周联军,给周军重大杀伤,同时蜚廉的儿子恶来(秦始皇的35代祖)也被周军斩杀。周军将嬴族打到东海之滨,彻底击败了嬴族,周武王俱怕嬴族的战斗力,不敢把嬴族留在老家东夷,于是将嬴族全部迁到西陲之地养马戍边,置于周王朝的严密监控之下。千里迁移,不少嬴族人死于路途,到了西戎之地后,受尽虐待,生活极端艰苦。最终嬴族通过救周王室立国,并完成了灭周的大业,建立了统一的大秦帝国。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武王定鼎建立的周朝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开始,众所周知,武王伐纣最为关键的一战便是牧野之战,关于牧野之战,很多历史典籍都有过记载,如《史记》,《尚书》,甚至《诗经》里也有,通过它们对牧野之战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事实。
一是牧野之战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帝辛派出了70万(一说17万)大军迎战武王的4万联军。二是双方交战之时,商军临阵倒戈,帝辛眼见败局已定,便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关于这两个事实,在没有更为准确的史料佐证下,可以暂且断定这是真的,那么关于这场战争,《尚书》里还做过一个比较具体的描述,仿佛作者亲身经历过一般,其中,《尚书》用了四个字来描述这场战争,那就是“血流漂杵”,如果“血流漂杵”是真的话,那么这场战争是非常惨烈的,但如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血流漂杵”的描写咸鱼个人认为是极其夸张的。
首先,当时周武王举的可是仁义之师,因为只有高举仁义的大旗才能号召更多的诸侯来加入伐纣大军,如果没有其他诸侯的会盟,仅凭周武王自身实力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无法动摇殷商的基业,这一点从伐纣之前的“孟津观兵”能看出一二,在正式伐纣之前,周武王曾召集诸侯兴兵东下,最终于孟津观兵,据记载,当时与会诸侯有八百之多,这些诸侯都说“纣可伐矣”,但周武王却以为时机未到,之后退兵而还。虽然如今看来“孟津观兵”有八百诸侯会盟过于夸大,但当时参与观兵的诸侯一定不在少数,在商王还是天下共主的时代,敢如此明目张胆参加反纣会盟如果不是举着“仁义”之旗,不是周武王自身魅力的感召,这些诸侯是不会下定决心劝说周武王伐纣的。
其次,我们现在可以想一想,为何七十万商军会被四万周军所击溃?难道仅仅是因为当时商军里的奴隶不堪忍受帝辛的暴虐统治吗?其实并非全是,当年姜太公曾为文王,武王伐纣制定过一部涉及广泛的兵书,即《六韬》,《六韬》里有专门介绍战车的类型,构造,运用,车士的选拔等,再结合《史记》的记载,即
以大卒驰帝纣师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当时周军能迅速击溃商军,很大原因是周军配备了新式武器,即战车。
唐代张守节所撰的《史记正义》里又记载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叛
这里的“武王驰之”应该就是对当时周军战车冲击商军的情形描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税收筹划熊老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税收筹划熊老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